人类原始的贸易方式“物物交换”,为了交易的便利而产生了具有比较价值的货币。不同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商务历史应该是与货币产生的同时诞生的。外汇之间像现在这样的形式进行交易,应该追溯到1880年之前。欧洲经过100年以上的各种各样的组合变换后,确立了以金、银为两个计价基准(被称之为Bimetallism),伴随着白银的生产量增加,使用量减少等因素,逐渐构筑成为仅仅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的金融系统。取代了金、银同时使用的拉丁货币同盟(Latin Monetary Union)。
十九世纪的德国关税同盟(Zollverein)于1818年在德国的普鲁士创立,将各同盟国不同的硬币以及度量衡等标准化,以促进各国间的贸易往来。这个联盟促成了1871年德国的统一,普鲁士银行成为德国银行,继续用黄金稳定控制所有的纸币与硬币,最终成造就了德国马克的诞生。
拉丁货币同盟(Latin Monetary Union)是一八六五年,法国劝说比利时、意大利、瑞士和希腊组成的。拉丁货币同盟(Latin Monetary Union),将每个国家的金、银硬币定为法定货币,允许在区内自由交易。联盟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参加,但由于战争以及金银价格的差距增大,终于在1927年宣告结束。
1870年瑞典、丹麦、挪威也仿效拉丁货币同盟成立了北欧货币同盟(Scandinavian Monetary Union),是用以纯金为基础的货币。这个货币体系因受战争的困扰,与1924年瓦解。
美国早期没有统一货币,各州政府自行发行货币,最多的时候流通的货币超过了一万种,各种货币之间的溢价与折扣问题一直困扰着商业贸易,1863年美国通过了国家货币法案,决定由国家银行印发统一的货币,并于1914年成立了联邦储备银行,才真正地确立了今天的美元。
在1880年,美国与欧洲的主要国家把本国的货币价值与黄金的价格固定了下来,形成了黄金本位的联动制,成为后世的“美元联动制”、“欧元联动制”的鼻祖。一直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中止,中止之前一直是国际货币系统的基干系统。
为了发挥本来黄金本位制的优点,进而签订带有一定的柔软性的国际条约,在1944年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Bureton woods召开了国际会议,签订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协定,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。布雷顿森林体制中成员国的汇率在1%的范围之内与美元几乎固定,美元本身以1盎司=35美元对黄金固定,以黄金储备为保证的布雷顿森林体制至此形成。布雷顿森林协定虽然可以因经济基本面的因素而变动、调整对美元的汇率,实际上是为对应投机性的资本移动而发生的危机而制定、实施的。
1960年后半到1970年前半之间,美国的贸易收支不断地恶化,引发了市场对黄金价格(对美元)上涨的投机性观测,投机资本纷纷掏出了美国。德国政府为了与这种投机性的资本移动相对抗,在1971年5月导入了DEM(德国马克)的浮动汇率制。
1971年8月,美国政府宣布废止了黄金与美元的固定价格制度(即1盎司黄金=35美元的固定价格制度),欧洲与日本等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对美元停止了几乎固定的汇率,被迫实施了相对浮动汇率制,这就是外汇史上(世界经济史上)著名的“尼克松冲击”。到1971年12月,黄金价格1盎司上升到了38美元,重要工业国试图在布雷顿森林体制下来设法修正、调整国际货币体系,但最终由于无法防止投机性行动,到1973年初,布雷顿森林体制下制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了。